走进吉鸿昌外孙女郑吉安的家中,客厅玻璃柜里摆放的一只白色瓷碗格外引人注目。虽然这只瓷碗质地很普通,但碗上印着的七个黑色的小字——“作(做)官即不许发财”却发人深省。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告诉记者,这只瓷碗是姥爷吉鸿昌留下来的传家宝,碗上面的字“作(做)官即不许发财”是姥爷留下的祖训。
要说这只碗的来源,还要从吉鸿昌的父亲吉茂松说起。吉鸿昌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吉茂松性格豁达,为人豪爽,治家颇严,常常以“人穷志不穷”等做人道理教育子弟。父亲的教诲、生活的磨练,养成了吉鸿昌刚直倔强、富有正义感的性格。1913年,不满18岁的吉鸿昌来到冯玉祥的队伍当兵。25岁时,吉鸿昌就当上了营长。那一年,父亲吉茂松得了重病,在病床前,吉茂松对回家探望的儿子吉鸿昌语重心长地说了一番话:你在外为人正直、英勇作战这一点为父放心,但是有一点我要提醒你,当官不能发财,当官是要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想着发财。吉鸿昌就把父亲对他的教诲牢牢地记在心里头。
吉鸿昌回到军队先是把“作(做)官不许发财”这七个字写在纸上,放在床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后来,在吉鸿昌当团长那一年,他又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碗上,发给全团官兵。在发放仪式上,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监督。”在当时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盛行的情况下,吉鸿昌能始终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信条,实在难能可贵。
由于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吉鸿昌在军队提升很快,34岁就担任军长、省主席。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但吉鸿昌一直没有改变“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心。然而征战沙场多年,他发现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吉鸿昌开始寻找信仰。
1930年正值中原大战爆发,由于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不久被派往进攻鄂豫皖苏区。正是这一仗,让吉鸿昌找到了信仰。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说:“他当时的队伍号称是‘铁军’,没有打过败仗,但是跟工农红军这一仗,他损失了一个团。当时他就在想:是什么样的队伍能打败我?带着这个疑问,他乔装打扮,暗访了苏区,当时苏区军民鱼水情谊深的这一番景象让他很受震动,而且当地的老百姓向他介绍到工农红军是为我们老百姓打仗,是为我们老百姓谋幸福的。这正是他所向往的。”
从那时起,吉鸿昌就下定决心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只要是和红军作战,他都把武器丢下。当时苏区有民谣唱道“吉军来打仗,朝天放空枪,走时丢武器,送给共产党”。吉鸿昌的这一表现被蒋介石发觉后,先是解除了他的兵权,随后强令他出国考察。说是出国考察,其实就是流放海外。在美国纽约时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吉鸿昌在美国纽约的一个邮局里头,在向国内寄包裹的时候,当时邮局的美国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吉鸿昌听了以后非常的气愤,这时候旁边他的随从人员就说,你只要说你是日本人就能受到礼遇。吉鸿昌听了以后更加气愤了,他说:你觉得做中国人耻辱,我觉得做中国人光荣。随后他就回到旅店,找来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还在下边标注上英文。从此,每当他在大街上走的时候都要挂上这个牌子,昂首阔步地穿过人群,显示出做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吉鸿昌排除万难毅然回国,居住在天津,也是在这一年,吉鸿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一名旧军人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转变。而吉鸿昌的第一笔党费就交了整整6万大洋。吉鸿昌的外孙女郑吉安说,“他回国之后,在张家口和几个西北军当时的将领成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因为是民众组织,所以武器弹药就得自己筹集。这样他就用他一次交的党费6万大洋,购买枪支弹药用于抗日武装。之后需要武器的时候,又让我的姥姥把家里仅有的存款取来购买枪支弹药,当时存款可能还有两天就到期了,到期之后就能有利息可以贴补家用,但是当时我的姥姥姥爷为了抗日一刻也不能等,没有利息也取出来。”
1933年,吉鸿昌率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从日伪军的手中夺回了康保、宝昌、沽源、多伦等重镇。这也是九一八以来首次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失地的壮举。
由于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同盟军遭到了扼杀。1934年,吉鸿昌回到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进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同年11月9日,吉鸿昌在法租界秘密开会时遭军统特务暗杀受伤。11月24日,吉鸿昌英勇就义。
▲吉鸿昌被捕的地点——国民饭店
“虽然姥爷只有两年的党龄,但是他对党忠诚,他在敌人的军法会审上说,我能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够为我们主义而奋斗,是我一生最大的光荣。这样国民党蒋介石他们下令要对他执行枪决。到刑场上,他就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郑吉安说。
吉鸿昌的孩子从没有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吉鸿昌就义时,年仅两岁半的女儿吉瑞芝一直随母亲隐姓埋名,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恢复吉姓。由于生活所迫,吉瑞芝还曾在1947年辍学做了小工。1952年,吉瑞芝考入当时的天津师范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天津市政协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
▲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右二)
“我觉得父亲从未真正离开过我,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是母亲日复一日的教诲,将父亲的高大身躯、音容笑貌,连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植根在我心里”,吉瑞芝说。1950年,吉瑞芝陪母亲回到河南扶沟县老家,为父亲移灵扫墓。面对数十万父老乡亲,她第一次登台讲述了父亲的事迹,引起强烈共鸣。此后六十多年来,她不知跑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场演讲。吉瑞芝感慨道,宣讲父亲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吉瑞芝不光在天津宣讲,也经常受邀去外地宣讲,路途上的费用从来都是吉瑞芝自己垫付,有时候有些单位会提供劳务费,但吉瑞芝分文不取。她说“我宣讲只为传承”。吉瑞芝还将自己写书赚来的稿费用来买书,捐赠给天津市的大中小学校。
▲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
最近几年,吉瑞芝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便将宣讲的接力棒传到了女儿郑吉安的手中。郑吉安如今在解放军某部工作,她说,自己当初选择参军也是受了外祖父的影响。“我从小听姥姥讲姥爷的故事,姥姥就说,姥爷戎马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穿上工农红军的军装,我报名参军也是为了弥补姥爷的遗憾。当兵几年以后,很多战友都转业下海、出国,他们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听了也挺新鲜的,但是我就在想我穿这身军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所以我想我还是坚守在部队,穿好军装,当好军人,传承好姥爷的这种精神。”
▲郑吉安在天津市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宣讲
郑吉安的女儿史如静大学毕业后,循着太姥爷当年征战的足迹,报名参加了共青团中央组织的西部支教活动,在甘肃省定西市的常川村小学当了一年的班主任。如今史如静在本市某机关单位工作。在她看来,对家风最好的传承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太姥爷临终前他自己也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够开发大西北。我觉得最大的践行其实就是通过自己的自身的努力,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些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去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永远不断地推进下去。作为烈士的后人,我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光自己做,而且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去做,我认为这样才是一个比较好的传承。”
▲史如静和支教的孩子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