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一曲《西柏坡组歌·天下乡亲》,唱出了广大人民群众爱军拥军的实际行动与深深情怀。 如何契合强军兴军的新要求、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关切军人军属的新期盼,是拥军优属工作面临的时代考题。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争创“十连冠”的和平区,历来有着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2019年初,和平区率先挂牌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5年多来,和平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从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政治高度出发,带着尊崇军人职业的初心,怀着服务退役军人的情怀,一笔一画书写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双拥工作和平答卷。早在20世纪80年代,和平区便在和平路商业街开展了“军民共建一条街”活动,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认定为“城市军民共建发祥地”。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和平区朝阳里社区视察,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平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退役军人工作、双拥工作作为区委、区政府的“第一责任、主官工程”,纳入全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年度政务目标,做到有长期规划、有工作机制、有责任分工、有考核体系。着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委员会,先后召开9次工作会议,把方向、统资源、聚合力,成员单位由21家增加到53家。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退役军人服务“一中心两站”示范化创建全覆盖,以刚性制度、柔性服务做优退役军人工作前沿阵地,让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以来,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军地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今年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和平区退役军人工作联席会制度,凝聚全区各部门各单位合力,发挥协调事、决策事、召集人的作用。全区有军创企业210余家,其中有行业龙头,也有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遍及各行各业。为加强对军创企业的引导扶持,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积极组织推动、多方联系协调,由10名退役军人企业家发起、50余家企业加入的“和平区退役军人企业家联合会”应运而生,为“社会参与”创造了有形载体,填补了工作空白。联合会致力于在资源共享、招商引资、促进就业、志愿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展示军创企业担当,既增强了退役军人企业家的责任感、荣誉感,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和平区充分发挥“老兵永远跟党走”教育活动的引领作用,区退役军人荣誉室、各街道社区退役军人之家、吉鸿昌和张自忠烈士纪念设施及张园、北方局等红色场馆的阵地作用,不断加强退役军人政治关爱、思想关爱、情感关爱,讲好党史军史故事、革命英烈故事、军队军人故事。将“关爱功臣主题活动”贯穿全年,每年春节、“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慰问全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传递党和政府的关怀。区、处级领导干部一对一包联退役军人,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登门入户、倾听心声。连续举办六届和平区“寻找最美退役军人”活动,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4人被评为“天津最美退役军人”,2人被评为天津模范退役军人。从志愿军到志愿者的吴炯、九旬人生不言老的杜志荣、“献血一辈子”的栗岩奇、助残企业家吴彤、传承雷锋精神的肖珊等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的先进典型。军休所“老战士宣讲团”每年80多场宣讲演绎红色“播火记”,被中宣部评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独具特色的“彩塑宣讲”成为和平名片。连续6年在游人如织的民园广场举办“双拥宣传月”活动,环廊立柱上的100块展板全面展现出和平区社会化拥军成果,彰显“军民一家亲、鱼水不分离”的军民共建关系。突出和平区“全国首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发祥地”特色,区、街、社区70多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勇当思想引领“宣传员”、矛盾化解“调解员”、应急处突“战斗员”、帮扶援助“勤务员”,以实际行动赢得社会赞誉。
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朝阳老兵”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夜间巡逻队”“老兵义务理发室”开辟了“一米菜园”,不仅使孩子们有了科普园地,种的菜还能送给孤寡老人,占用绿地种菜问题也迎刃而解。南市街“绿橄榄”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分为三色小分队:红色宣传队,传承精神、引领思想,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紫色服务队,扶贫助困、疏解心结,让社区居民“感受爱、传递爱”;橙色技能队,维修家电、疏通管道,从细微处满足群众需求。和平区牢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退役军人“急难愁盼”。着眼“病有所医”,进一步织密退役军人就医保障网,近年来先后与多家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出台“普惠+优待”办法,加大对伤残、特困退役军人的保障力度。今年1月,和平区退役军人医院发布2.0版优待政策,进一步弘扬“大拥军”理念,将优待范围扩展到全市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累计4万人次享受就医减免85万元。全域150多家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立军人专属窗口,为现役、退役军人提供优先通道。
着眼“业有所助”,形成“阳光安置、定向招考、互联网+就业、帮扶上岗、教育培训”五措并举机制。2019年以来安置57名转业军官、45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100%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大力推进“兵支书”“兵教师”政策落实和退役军人定向招聘,去年以来,3人考取“兵教师”,43人入职辅警。对我区217家军创企业走访对接、建立台账、提供帮扶,鼓励聘用退役军人。持续举办退役军人、军属线上线下招聘会,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精准推送岗位,做好供需对接。建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导师团队,严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承训机构,开展好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退役军人杨师傅下岗多年,一直想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补贴家用,但由于缺少技术,几次参加招聘会都败兴而归。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组织下,他参加了消防技能培训,并获得了消防从业资格,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根据他的个人情况,为他推荐了一份对口的工作。杨师傅感慨地说:“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就有了保障,腰杆子也更直了!”着眼“困有所扶”,通过“大病救助、商业保险、联席救助、社会帮扶”等方式当好退役军人的“及时雨”“送炭人”。一年两次开展医疗补助和大病致困救助工作,累计为1633人次发放补助救助金287万元。首创开发“医疗商业保险”保障模式,每年为近400名重点优抚对象、立二等功以上退役军人定制意外伤害、大病住院商业保险,弥补了一般商业保险60岁以上人群不能办理、已患病人群不能办理的不足。累计投入30余万元,83人次理赔47万元,极大减轻了个人医疗费负担,连续5年列入和平区民心工程。不断完善困难帮扶联席会议制度,在各街道设立专项救急救助资金,区、街、社区三级共同研究解决退役军人生活困难问题,一人一策,精准帮扶。组织多家爱心企业慰问困难退役军人,传递来自社会的关心关爱。
一人参军、全家奉献。在部队服役的官兵,大多与父母远隔千里、与妻儿分居两地,老人生病难于尽孝照顾,孩子上学难于陪伴辅导,家属工作难于搭手出力,遇到的实际困难比一般家庭要多得多。和平区紧盯“前线”“前沿”“前哨”,聚焦“后路”“后院”“后代”,探索出一条“走出和平搞双拥、走出天津搞双拥”的新路子。建强“支前工程”。“三年移交”以来,接收安置军休干部、伤病残士官165人,服务部队轻装上阵、专谋打赢。开展“全城共建”,除服务驻区部队外,先后多支驻津部队开展共建。每年春节、“八一”前夕,区四套班子走访慰问各驻津共建部队,上门问需,靠前解难。区双拥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及时对参与国庆阅兵、国际维和、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重大活动的部队进行慰问支持。开展“英模共建”,自1995年起,和平区总工会劳模协会与享有“津门第一哨”美誉的武警某中队建立“英模共建”关系,至今已经持续30年,共建部队从1个中队扩展到3个中队,军地互敬、互学、互励、互助,探索形成了“七有、三到、四送”特色活动。各行各业的劳模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拥军优属,老美华董事长韩志永等多名劳模被评为天津市爱国拥军模范。“英模共建”已成为天津市“军民一家亲”的典范。开展“城舰共建”,和平区与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签订共建协议,按照精神文明共创、先进典型共学、军地人才共育、优势资源共享的原则,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军队建设,常态开展互学、互补、互动、互促活动,对于宣传和平区城区形象、提升和平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6月区领导带队赴舟山欢送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启航出访。建强“稳心工程”。落实军地需求“双清单”,为部队维修营房、采购物资、提升软硬件。积极开展欢送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欢迎新兵下连、送立功喜报、挂光荣牌等活动,提升军人的荣誉感和幸福感。坚持每年为新兵提供心理辅导;把高级厨师请进军营,改善官兵伙食;把《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退役军人保障法》《民法典》等法律和返乡报到、就业创业等政策送进军营,让官兵增强法治观念,做好退役职业规划;把专业健身教练请进军营,手把手指导官兵科学健身。形成了理发、厨师、超市、心理、文艺、政策法律、科学健身“七进军营”的和平区特色关爱服务,拥军到兵,拥军到需。先后开展7届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为部队培养无人机操作员等专业技术人才241名,在巡航、探查、救灾等工作中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为官兵退役后就业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出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实现“三重保障线”:随军随调家属半年内100%安置到位;社区工作者岗位定向招聘随军家属;提供随军家属未就业生活补助、自谋职业补助金、培训补贴等,扶持自主择业、创业。充分发挥教育强区优势,克服学位紧张的困难,指定优质学校作为军人子女对口学校,321人享受入园入学、中高考加分等政策红利。建强“暖心工程”。发挥和平区文商旅优势,精心打造“拥军联盟”,老美华、波司登、大吉利、冠生园、七鲜超市、如家酒店等200余家拥军企业和门店覆盖“衣食住行用”,优惠措施包括5-9折折扣、免费服务、尊享礼品等,直接服务现役、退役军人生活,让“优待证”含金量更足。全域国有景区景点全部实现军人免费,民营景点对军人实行半价优惠。建立完善“一季征兵四季准备”机制,在全区64个社区和医科大学、城建大学、宝德学院设置征兵宣传和政策咨询点位,讲好强军兴军故事,充分激发广大青年参军报国热情。“尊崇军人职业、尊重退役军人”已在和平区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建强“孝心工程”。军人父母普遍年纪较大、远离家乡,军人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老人一般还需承担看护孙辈的任务,因此身体、心理均需要特别关怀。和平区以“军人为国尽忠,我们代军人尽孝”的理念和情怀,把军人及其配偶的父母纳入军属优待范围,累计为650余名随军老年家属免费体检,发放公交卡720张、乘车补助2.16万元,征订《健康时报》205份,送上和平区旅游联票1000张,军人父母更有归属感、获得感,加倍支持子女扎根部队、奉献国防、报效国家。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和平区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双拥工作,切实当好新时代的“强军助力器”,拥军拥到常态处、爱兵爱到心坎上,为退役军人服好务、助退役军人出好彩。未来任重道远,自当奋楫扬帆,和平区将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巩固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谱写鱼水一家亲的时代新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