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

新闻发布

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正以昂扬的姿态阔步向前
来源:中国双拥
发布时间:2025-02-13 17:30

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政治建军方略,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军胜利法宝”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巩固和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踏上新征程,军地各级要认真按照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述要求,紧密结合时代发展,创新内容方法,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光荣传统,持续加强和巩固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凝聚意志和力量。 


强化宣传教育

筑牢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基础

宣传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任务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途径。


注重坚持理论统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军政军民团结,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大力弘扬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把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助推改革强军的巨大力量”,“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根据时代变化和工作要求,不断改进创新、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水平”,等等。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军政军民团结的政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丰富了军政军民团结的时代内涵,成为习近平强军思想“十一个明确”的主要内容之一。军地各级要深学笃用习近平强军思想,坚持不懈用这一理论武装头脑,以此作为军政军民团结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内核。


注重坚持教育引领。教育作为一种方法手段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引领效力。一方面要强化双拥传统教育。双拥运动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其核心始终是加强和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要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各个历史时期双拥工作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中的作用贡献,强化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传承。另一方面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有关要求,把国防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计划,构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履行国防义务为目的,以国防和军队建设有关的理论、知识、技能等为内容,分层次分领域分方式,不断拓展国防教育范围和渠道,全面提升国防教育质效和社会动员能力。


注重坚持目标带领。用目标凝聚人心,才能激发全社会的潜力,最大限度实现使命任务。一方面要紧扣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未来两年我军建设的中心任务,面对这一系统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综合性工程,必须集聚军地合力、整合各领域资源、统筹各方面力量,用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把军民团结奋进的信心激发出来,把军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鼓舞出来,把军民团结奋进的力量凝聚起来,齐心协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在这一过程中使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另一方面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加强和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必须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使广大军民紧紧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军政军民的团结奋斗开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


紧扣时代任务
把握军政军民团结的工作重点

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必须着眼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紧盯军队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见行见效、落实落细。


始终聚焦服务备战打仗。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了军民的风雨同舟,人民军队才能所向披靡。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军事斗争任务艰巨繁重。近几场军事冲突告诉我们,现代战争是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的体系对抗,只要能够最大限度系统整合国家整体实力,就能够赢得军事竞争优势。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必须把服务备战打仗作为工作主线,在国防科技创新、国防工程建设、国防和军队改革等方面,助力部队战斗力提升,助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强的战略支撑。军队必须加强练兵备战,随时做好应对各种惊涛骇浪的准备,做到能打仗、打胜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尊崇,持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始终推进跨军地领域改革任务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跨军地改革的任务,这是着眼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巩固拓展国防和军队改革成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重大任务。一是要凝聚共识。跨军地改革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广,改革越向纵深推进,堵点、难点越多,遇到的硬骨头越多,需要军地各方从维护党和国家全局利益的高度,从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的大局出发,增强深化跨军地改革的自觉性和使命感。二是要把握重点。加快战略规划统筹、政策制度衔接、资源要素共享,调整组织体系,完善运行制度,优化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关系,厘清职能,畅通链路,推进各领域特别是新兴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转化为新质战斗力。三是要掌握方法。坚持守正创新,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军队和地方两个环境,充分调动军地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能动性、创造性,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大胆探索实践,齐心协力完成跨军地改革任务。


始终倾力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与备战打仗一样都是军队的职责使命。军队各级要紧跟驻地经济社会发展蓝图和部署,着眼全局、主动作为,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开展项目帮建、农产品消费等帮扶活动,帮助驻地百姓增收致富,助推驻地经济发展。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积极走访慰问老军人、老党员,接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帮助驻地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等活动,提升全民国防意识,特别是省军区系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掘推荐优秀退役军人担任“兵支书”“兵委员”,助力培养基层发展带头人。要主动参与急难险重任务,敢于在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行动中冲在一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大局。


采取有力举措

完善军政军民团结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强调指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军政军民关系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必须不断健全完善各类法规政策,使军政军民关系在法治轨道上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完善政策措施。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调整军政军民关系的基础,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双拥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及时制定、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健全军地统筹政策。深化跨军地领域改革,跟进出台军地政策制度衔接等方面的规定,充分发挥政策调节作用,使军地之间按照政策法规处理相关问题。二是强化拥军优属政策。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拥军活动,提供更多拥军服务,在涉及官兵“后路、后院、后代”等切身利益问题的政策落实上要压缩弹性空间,减少随意性,防止在落实过程中“就低不就高”。三是完善军地交往政策。调整完善军队在经费开支、兵力调动等方面的管理规定,鼓励基层部队积极参与驻地组织的双拥晚会、拥军演出等活动,密切军地交往,让基层在军地交往中做事有依据、协调有章法。四是制定拥政爱民政策。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军队自身资源和优势,及时出台部队参与支援地方抢险救灾、参与乡村振兴、开展国防教育等活动的政策规定,督导各级严格落实,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


强化法规修订。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健全完善的双拥法规体系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提供了法治基础。一是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制定修订,国防和军队建设、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领域国家层面法规不断健全完善,地方各级也要紧跟国家法治进程,加强国防领域地方性法规制度建设,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或修订完善地方性法规。二是完善跨军地领域法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跨军地改革的任务,必须不断完善跨军地领域政策法规,合理调节军地各方利益关系,聚焦国防动员、国防科技、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适时制定出台推进统筹发展和安全的专门性法规,健全完善财政、土地、人才等领域法规体系,对跨军地、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等工作进行有效规范。三是补充军地交往纪律规定。受经济社会关系深刻调整等因素影响,军政军民关系一度有功利化、庸俗化倾向,损害了部队的声誉和军队的形象。随着军地交往“十三个严禁”等规定的出台,军地交往逐渐纯正清爽,但军地交叉地带仍是监管的薄弱环节,军地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一体联动监督,联合制定出台相关规范,及时堵塞各种监管漏洞。


健全运行机制。机制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能够确保相关法规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军地各级要认真落实好党委议军会、党管武装工作述职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涉军维权工作联席会议等既有的制度机制。同时,也要紧跟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进程和备战打仗需要,聚焦拥军支前、国防动员、军地交叉地带等领域,健全完善拥军支前机制、军地联合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国防动员建设需求提报和军地对接机制、军地应急应战响应机制、军地交叉地带联合监督执纪执法工作机制等。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和单位制度机制落实不严的问题,要将制度机制执行情况作为监督党委全面从严治党考核、双拥模范城(县)考核验收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督导军地各级狠抓制度机制的执行落实。


创新方法手段

拓宽军政军民团结的支撑链路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在不断改变,一些传统方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军政军民团结发展的需要,必须不断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拓展有效途径模式。


重视加强文化建设创新。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让人在无形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创新。一是要深化双拥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在开展双拥活动中,注重总结提炼双拥文化主题,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双拥工作相结合、将双拥光荣传统与新时代双拥工作内容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双拥文化,着力增强双拥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二是要丰富双拥文化形式。鼓励和支持文化团体参与创作以军政军民团结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除利用歌曲、诗歌、戏剧等传统形式以外,还要善于借助新媒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红色故事、双拥故事展现出来,提升双拥文化活动的品质和影响力。三是要创新双拥文化载体。用好国防教育基地、双拥主题公园等场所,加快推进革命军事场馆建设,在现有纪念设施内建设双拥展馆、拥军支前纪念馆等主题展馆,结合实际在人口流量大的位置建设立功受奖军人、模范拥军人物“褒扬路”“荣誉墙”等,强化尊崇仪式感,让军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接受双拥文化熏陶。


推动双拥工作内容创新。要紧跟党和国家、军队建设发展需要和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做好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等活动,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你为祖国守岁、我陪亲人过年”等主题走访慰问活动,支持有关企业、商户打造更多的拥军门店、拥军驿站、双拥示范街等,不断探索社会化拥军新模式,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军政军民团结活动当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军营开放活动,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参观军营,观看武器装备静态或动态演示,零距离感受军营生活,增进军民团结鱼水深情。要积极支援地方建设,除抢险救灾、捐资助学、参与乡村振兴等活动以外,省军区系统要充分发挥作用,会同地方有关部门服务好、利用好退役军人这个群体,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各自行业发挥“领头雁”作用,开展内容多样的双拥活动。


注重军地协调方式创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群体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在不断改变,军地之间以往有组织的联系呈现减弱趋势,以个体为主的松散联系有所增长,军地之间协调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创新协调方式方法。要善于运用市场机制促进军地资源合理配置,特别是在涉及军地之间利益调整等方面,更多地要依靠市场机制来推动,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衡。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善于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平台,借助信息网络优势提高军地协调质效。要继承和弘扬双拥优良传统,激励军地之间用心用情沟通协调,带着情怀去拥军、怀着感情去爱民,丰富军地之间情感支撑,让军政军民团结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