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新闻发布会
7月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天津市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 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新闻发布会。市政务服务办主任何智能、市人社局副局长郑巴音、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姚大平、市数据局副局长边柯柯、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处长杨立全,介绍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问题。
市政务服务办主任 何智能:近年来,天津市政务服务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政务服务提质增效,营商环境日益改善。今年以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我们及时组织推动各有关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研究落实举措,制定了《天津市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工作方案》,明确5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为我市下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提供了具体路径和工作抓手。
一是全面强化政务服务渠道建设。进一步深化线下办事“一门一窗”、提升“一网通办”水平、做好各类诉求“一线应答”。如:在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下服务专区;整合联通各级各类办事服务系统,推动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一次办、掌上办、码上办;提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接办水平,以“津呼速应”实现“接诉即办”。
二是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建设、政务服务承诺办理、更多事项跨域通办、实施行政备案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免申即享”政策服务。如:提供更多“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服务;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制应用范围;优化“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发布行政备案事项清单、“免申即享”政策清单。
三是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数字赋能。高效提升政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政务数据规范共享、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如:升级改造天津市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围绕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编制“一企一档、一人一档”数据规范;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电脑端等线上线下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
四是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不断优化线上线下帮办代办服务、持续扩大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范畴、拓展增值服务。如: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陪同办、代理办、优先办等服务;推动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领域高频办理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接入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依托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渠道,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优质衍生服务。
五是全面夯实政务服务工作基础。进一步健全政务服务制度标准体系、健全政务服务工作体系。如:完善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规范;修订天津市便民服务专线管理规定;完善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级政务服务窗口从业人员配备、管理、培训和考核,强化政务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
《工作方案》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聚焦改革重点。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将政务服务渠道建设、模式创新、数字赋能、扩面增效、夯实基础等5方面内容,全部纳入“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任务,改革重点更加突出。二是坚持结果导向。《工作方案》在注重从供给侧发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企业和群众办事是否高效评判工作质效。三是主动对标先进。主动对标先进地区好的做法,查找我市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优化措施。四是汇聚多方合力。《工作方案》征求了全市80多个部门、单位的意见建议,多次修改完善,力求改革措施务实管用。五是突出天津特色。《工作方案》中超过一半的内容为我市特色和细化措施,如“证照联办”改革、全面实行行政备案规范化管理等。我们计划到2024年底,“高效办成一件事”年度重点事项实现高效办理。到2027年,基本形成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实现企业和个人两个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高效办成一件事”重要事项落地见效。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各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建立台账,推进《工作方案》中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同时,聚焦企业和群众需求,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创新推出更多服务,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新华社:在落实国家要求的1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上进展如何?还将在哪些方面推进和优化“高效办成一件事”?
市政务服务办主任 何智能:国家印发“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以来,市政务服务办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与各重点事项牵头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各项重点任务扎实有效推进。截至6月底,国家确定的首批13项重点事项全部完成并上线运行,平均减少办理时间63%,减少申报材料79%,减少跑腿次数89%。
一是推动企业领域重点事项扩面增效。如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政务服务办在完成国家确定的17个领域的基础上,扩大延伸至融资信贷、表彰奖励、招标投标、申请资金和项目支持等多个场景。
二是优化个人领域重点事项。如新生儿出生“一件事”,市卫生健康委多措并举,着力解决新生儿父母办理出生医学证明、新生儿户口登记等事项时反复提供各类证照的问题。累计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左右压缩至4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环节由5个压缩至1个;通过调用电子证照,不再需要纸质材料。目前该项服务已应用到全市60%以上的新生儿。
三是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便利度。市政务服务办会同市数据局建设全市“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中台,积极推动系统互联、数据共享。同时,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线上体验、线下服务专区,由专人提供帮办服务。
在国家规定的13项重点事项之外,2022年以来,我市已陆续推出37项“一件事”场景,其中:企业领域18项,包括企业开办、员工录用、涉企不动产登记等;个人领域17项,包括灵活就业、扶残助困等;非企业领域2项,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办(养老院)、开办律所。同时,组织各区累计推出区级线下场景“一件事”290项。截至2024年6月底,办理总量380余万件,平均跑腿次数减少83%、需提交要件减少76%、办理时长减少62%。
举一个例子,市商务局会同市政务服务办积极推进会展“一件事”场景,2023年制定印发《天津市推进“会展一件事”政务服务改革实施方案》,打通商务、公安、城管等部门,累计办理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不超过7个工作日。去年年底推行以来,已累计为30多场展会提供“一件事”集成服务,有力促进了我市会展业发展。
在推动已上线场景优化升级的同时,我们还结合天津实际,不断探索新领域,如,将“企业信息变更”“开办餐饮店”“企业注销”3项适用主体为企业的“一件事”场景适用范围扩展到个体工商户。接下来,我们还将结合天津实际,推出更多的“高效办成一件事”场景服务,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法治日报:天津去年开始实施了“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请问目前进展成效如何?还将有哪些深化举措?
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处长 杨立全:公共信用报告是客观反映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自然人等各类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记录。2023年我们率先在公安、住建、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25个重点高频领域实施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专用版信用报告下载量达到2712份,代替证明数量达43833份,实现了“由多次跑、变网上办”。近期,我们结合“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要求,在报告替代证明方面重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扩大替代领域范围。市发展改革委与市政务服务办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以公共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的实施方案》,在去年市场监管、生态环境、应急管理等25个领域基础上新增了科技、教育、民政、通信等领域,将报告替代领域拓展至40个,比国办清单多出23个领域。
二是丰富报告查询渠道。作为企业上市合法合规信息核查“一件事”牵头部门,积极推动专用版信用报告与各部门政务数据的打通,提升无违法违规证明“一网通办”水平。企业既可以通过“信用天津”网站查询打印报告,也可以通过“津心办”App查询下载。为了便于企业使用,我们还通过市政务服务大厅和市公共信用中心线下服务窗口提供帮办服务。
三是升级报告替代服务对象。在去年面向企业的基础上新增面向自然人替代证明服务。随着信用应用场景的深化与拓展,自然人以公共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今年,率先在卫生健康等条件成熟的领域推行自然人证明替代改革。举个例子,以前在我市工作的医生要出国就业或留学,需要专门到卫健部门开具无违法违规证明,自然人证明替代服务功能上线后,大家通过“信用天津”网站就可以直接查询下载报告,大幅降低自然人证明开具成本。
人民网:在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中,市场监管领域的事项有哪些?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
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 姚大平:《天津市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工作方案》中提到的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市市场监管委牵头的有三项,分别是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企业注销“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目前,这三个“一件事”系统均已上线,改“多窗、多表、多次”为“一窗、一表、一次”办结,申请材料减少一半,办理时间减少80%以上。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方案。我委组织公安、税务、人社、公积金、城管、消防、海关、银行等部门多次召开“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对接会议。4月28日,我们会同市公安局、市税务局、市人社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企业信息变更 注销 开办餐饮店“一件事”工作方案的通知》,按照“一次提交、多端获取”原则,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材料,降低办事成本。
二是优化业务流程,升级业务系统。在“市场主体一网通办平台”建立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专区,将“串联”办理优化为“并联”审批,为申请人提供1+N的服务模式。其中,1是指经营主体登记,包括设立、变更、注销,N是指各联办事项。申请人可自主选择联办事项,一次性填报所选联办事项的申请信息。在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办理登记业务后,依托“市场主体一网通办”平台,将经营主体登记信息和申请办理的其他事项信息推送给公安、税务、人社、公积金等部门,各部门接收到信息后,对应完成相关事项办理。
中国新闻社:人社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涉及哪些事项?做了哪些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市人社局副局长 郑巴音:《天津市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工作方案》中明确的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人社系统共参与了10个,其中,负责牵头完成退休“一件事”和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2个“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我们所做的工作和进展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我们迅速成立专题工作小组,及时召开工作部署会,传达国家和我市工作要求,多次会同公安、医保、公积金、交通、文旅等部门,研究确定退休“一件事”和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实施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列出任务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督导任务完成情况,确保跨部门“一件事”场景建设取得实效。
二是聚焦企业群众需求,推进民生领域场景建设。聚焦民生领域,完成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场景建设,不仅涵盖国家清单内要求的4项具体事项,还积极拓展“补贴发放”和“公共信用”等2项特色功能。聚焦企业需求,完成退休“一件事”场景建设,依托“‘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中台”数据流转、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功能,贯通公安、医保、公积金数据流转渠道,让企业无需再跑线下多个办事大厅,就能实现“零跑动”办理退休。
三是畅通激活数据应用,配合落实其他场景建设。充分依托天津市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中台”“市场主体一网通办平台”“互联网+监管”等系统,大力推动人社业务数据的共享应用,通过数据线上跑、业务配合办,助力企业信息变更、注销、企业破产信息核查等8项“一件事”场景建设,真正让企业和人民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以人社力量助力我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天津日报:为帮助企业简化信用修复流程、提升信用修复效率,我市在推动信用修复“一件事”方面采取了哪些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市发展改革委信用建设处处长 杨立全:为解决企业信用修复过程中面临的多口受理、多头修复问题,2021年以来,我市创新性地开展了行政处罚信用修复“一口受理、一网通办”机制改革,累计办结信用修复2.3万件,减少提交材料要件9.2万件,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不跑腿”。
一是以机制创新实现信用修复“一口受理”。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市市场监管委制定《关于完善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机制 保障信用主体权益的通知》,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实现行政处罚全领域信用修复工作协同,明确由“信用中国”网站一口受理企业行政处罚信用修复申请,解决以往在“信用中国”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多口受理”问题。今年以来,结合“高效办成一件事”有关要求,我们又会同市市场监管委,对“一口受理,一网通办”机制进行了优化升级,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工作方案》,实现行政处罚信用修复“全程网上办、线下零跑路”,审核时间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二是以承诺替代探索信用修复“极简申办”。发展改革部门会同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积极探索“先修复、后核查”模式,创新性引入信用承诺机制,有效破解企业因缴款凭证丢失、现场检查周期长等造成的信用修复难题。信用修复过程中,企业以一纸承诺替代缴费凭证、修复决定书等材料要件,极大降低了修复成本和难度。政府部门通过数据核验、事后监管等方式对企业的承诺情况进行核实,既保证了信用修复工作的严肃性,又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修复,以良好信用形象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中国日报:在通过“数字赋能”支撑“高效办成一件事”上开展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将有哪些举措?
市数据局副局长 边柯柯:市数据局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首批13项年度重点事项,会同政务服务、卫生健康、教育、人社等市级部门,着力推进数据接口开发、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建设“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中台,提供统一支付、统一物流和统一入口等基础服务,制定业务中台数据汇聚标准。如:针对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我们对接人社、医保等市级部门,通过数据整合和系统协同,完成社会保障卡申领、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新生儿医疗费用报销等事项;围绕教育入学“一件事”,会同教育、公安、规划资源、人社等市级部门,对户口、房产、社保等信息进行数据比对;聚焦退休“一件事”,通过全市信息资源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向医保、公积金管理等市级部门提供人员基本信息、医疗年限审批等11个数据接口。目前,在天津网上办事大厅和“津心办”均设置了“高效办成一件事”专栏页面,线上办理率与办结率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和群众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下一步,市数据局将持续坚持从企业和群众视角出发,把“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注重数字赋能和技术驱动,推动我市更多高频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实现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一是持续强化政务服务平台能力作用发挥。优化提升全市综合认证服务平台能力,提供一站式个人和法人身份验证服务,优化用户体验。二是持续强化政务数据规范共享。落实《天津市推进政务数据直达基层更好支撑“高效办成一件事”工作方案》,推动部门数据按需回流和直达基层。动态更新电子证照发证清单,加强全周期的数据安全管理。三是持续强化数字技术全流程应用。推进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移动端、电脑端等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更好引导企业和群众高效便利办事。
今晚报:社保卡的使用与群众养老、就医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次社会保障卡居民服务“一件事”为群众提供了哪些便利?
市人社局副局长 郑巴音:近年来,市人社局持续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建设,积极构建“一公里”社保卡居民服务圈,社保卡服务功能目前不仅涵盖了国家清单内要求的4项具体事项,我们还积极拓展“补贴发放”和“公共信用”2项特色功能。
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依托1790个服务网点和18家体验中心,构建“一公里”社保卡居民服务圈,就近提供即时制发社保卡服务。开通了人社App、津心办App等4个线上服务渠道,实现了社保卡网上办理、邮寄到家。截至目前,全市社保卡持卡总人数达1380.44万人,其中第三代社保卡持卡人数达到598.59万人,社保卡服务实现了全流程监管。
二是拓展服务场景。积极探索社保卡多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比如,在人社服务方面,实现了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等各业务领域的身份凭证、信息加载和自助查询,社保待遇全部通过社保卡发放。就医购药方面,在本地和异地就医购药,持社保卡实现医保待遇直接结算。文旅体验方面,可在我市各大旅游景点刷卡入馆参观,购票可享受与文惠卡同等折扣。交通出行方面,加载全国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公交、地铁、轮渡可“一卡通行”,同时我市第三代社保卡加载轨道交通学生票、老年票功能,实现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补贴发放方面,建设了惠民惠农“一卡通”服务平台,实现各项政府补助补贴资金通过社保卡金融账户的直接发放。公共信用方面,依托电子社保卡可实现“海河信用分”查询、展示,为信用社会建设提供支持。
三是深化区域协同。依托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实现了京津冀三地22项人社服务事项“一卡通办”、6.4万家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9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23家博物馆“一卡通览”、171家图书馆“一卡通阅”,三地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我们还将共同推动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协同立法工作,通过完善社保卡服务功能进一步拉近京津冀生活服务圈。
每日新报:刚才提到了企业注销“一件事”,请问在企业注销方面有哪些便利化措施?
市市场监管委副主任 姚大平:本次企业注销“一件事”改革,是通过信息共享和流程再造,实现营业执照、税务、社保、医保、公积金、印章管理、海关报关单位备案以及银行账户注销预约等事项联动办理,跑动次数由原来的7次减少到1次,申请材料减少一半,办理时间减少80%。让企业注销更加便捷高效。
一是税务注销同步办理。提供税务注销预检功能,方便企业自助查询尚未办理的涉税事宜并及时办理。企业申请注销登记时,符合条件的,税务机关受理并在完成税务注销后,共享清税信息,企业无需另行提供清税证明。
二是海关报关单位备案注销同步办理。企业申请注销登记时,校验是否涉及海关报关业务,并向海关发送企业注销申请,海关自动校验备案状况。对未备案企业,海关将校验结果返回平台;对已备案企业,海关依规办理海关注销手续。
三是社会保险登记注销等同步办理。企业注销登记后,实现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公积金等系统信息实时共享,符合销户要求的,同步办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登记注销,企业无需另行办理销户手续。
四是优化银行账户注销流程。企业可根据自身银行账户设立的情况,申请银行账户注销预约服务。银行接到申请后,安排专员跟进服务,一次性告知企业销户需要办理的流程及所需的材料清单,方便企业对照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