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断诈骗链条 守护军民信任
近期,多地警方通报的冒充军人诈骗案例触目惊心:四川南充王女士被“军官男友”以“情感+投资”套路骗走40万元;万源吴女士轻信“内部药品投资”,三次向陌生“兑付人员”交付现金,最终损失89.7万元。这些案件暴露出不法分子正借“军人光环”伪装,用“温情关怀”设陷阱,既让群众蒙受财产损失,更亵渎军人荣誉、破坏军民鱼水情。打击此类犯罪需构建“个人警惕+军地联动+社会宣传”的共治格局,守护军民信任基石。
军地协同亮剑,斩断诈骗利益链条。军装承载着军人使命与人民信赖,不容亵渎,要对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行为“零容忍”,一经发现严厉打击:公安机关要聚焦高发领域实施专项打击,用大数据追踪资金与团伙,彻查全链条;司法机关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等相关条款,依法从严惩处,形成“不敢骗、不能骗”的震慑。部队相关部门可依据规定积极配合警方,提供必要的身份与行为规范辨识支持,还可通过“军营开放日”、官方媒体等契机和平台,普及军人行为准则,解答“军人网络交友纪律”“是否有内部投资渠道”等问题,让群众分清真假军人,粉碎骗子伪装。
织密宣传防护网,铲除诈骗滋生土壤。反诈宣传不能仅靠警方通报,需调动全社会力量:主流媒体可结合案例拆解骗局“建信任—裹情感—诱投资—断联系”流程;社区网格员、双拥志愿者可针对易受骗人群,如中老年群体等,开展入户宣传与专题讲座;也可在短视频平台录制、发布接地气反诈短剧,通过情景再现,还原诈骗细节,实现防诈宣传有效传播;还可在双拥宣传中融入反诈内容,比如在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时设“辨别冒充军人诈骗”专题,让群众感受军民情谊的同时认清骗局。当宣传实现全域覆盖、防骗意识深入人心,诈骗分子便无处遁形。
军人荣誉是使命铸就的丰碑,不容骗局破坏与践踏。打击冒充军人诈骗,需个人守理性、军地共亮剑、社会齐参与,如此,方能铲除犯罪土壤,让军装闪耀荣誉之光,让军民信任坚如磐石。
附件:
津公网安备12010102000386号